
糧食中磷化物殘留量的測定主要采用分光光度法,目前未見有國家標準規定的碘法,但在一些文獻中有提及類似碘量法的原理用于相關含磷物質測定思路,此外還有其他測定方法,具體如下:
分光光度法:依據 GB/T 25222-2010《糧油檢驗 糧食中磷化物殘留量的測定 分光光度法》,其原理是磷化物遇水和酸產生磷化氫,蒸出后吸收于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中,被氧化成磷酸,再與鉬酸銨作用生成磷鉬酸銨,被氯化亞錫還原成藍色化合物鉬藍,通過測定吸光度,與標準系列比較定量。
氣相色譜法:糧食中的磷化物在一定條件下被吹蒸出來,收集于特定溶劑中,經氣相色譜分離,用電子捕獲檢測器檢測,根據保留時間定性,峰高或峰面積通過標準曲線法定量。該方法適用于測定糧食中具有揮發性的磷化物,靈敏度較高,能較好地分離和測定不同形態的磷化物。
高效液相色譜法:可用于糧食中磷化物殘留量檢測,檢測限可達 0.01mg/kg,需注意樣本前處理過程中磷化氫氣體的逸散控制。
原子吸收光譜法:若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燃燒室中裝上比色杯,可利用其優良的光路系統測定磷絡合物的分子吸收,進而進行定量分析。但該方法一般不是測定磷化物殘留的常規方法,更多是用于與磷相關的化合物在特定條件下的測定。
熒光納米探針技術:這是一種新興技術,可對磷化氫實現可視化檢測,具有操作簡便、靈敏度高等優點,在糧食中磷化物殘留量快速檢測方面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但目前可能尚未廣泛應用于實際檢測工作中。